站票也“疯狂”折射大众对文化的渴求
为了购买区区一张站票,引得大量人士“竞折腰”,甚至有些人在寒风中站候了一整晚上。我相信,站票之所以也“疯狂”,观众恐怕奔的不是恢弘国家大剧院这个场所,也非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名气,而是冲着站票的廉价——区区30元。我也坚信,在寒风中期待一张站票的,恐怕没有社会名流和腰缠万贯的“款爷”,而是收入一般的寻常百姓,其中,也不乏有没有收入的高校学生。
廉价的站票也“疯狂”,起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大众对文化有强烈的渴求;二是大众只能对消费得起的文化有渴求。
长期以来,社会对大众文化消费心存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大众只青睐物质消费,对文化消费热情不高。对此,似乎有很多现象为证:比如,目前各地的电影院门可罗雀;一些诸如歌舞团、歌剧团等文化单位,经营惨淡,有的连人才都难以留住。另据《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指出,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目前中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与GDP增长速度很不相称。二是认为大众只适合欣赏大众化了的文化,而不欣赏或欣赏不了高雅文化。比如,对于舞蹈、钢琴专场音乐会以及各类严肃性音乐会不感兴趣。
上述两种认识,其实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前几年,老百姓对舞台上那寥寥几曲咿咿呀呀的古戏百听不厌;在当今农村,一阵锣鼓声,几个人组成的扭秧队,总会招惹的农民蜂拥而至,乐此不彼。现在,谁敢说,大众对各类音乐会不愿聆听?或者不愿意看电影大片、买书看?博物馆,平时似乎很不受大众“待见”,但湖北省博物馆去年11月6日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后,却出现了“爆棚”现象;音乐会似乎离大众欣赏口味深远,但30元的站票,却让公众“疯狂”,一票难求。这些都说明,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何种文化层次的社会群体,对文化都是渴求的。
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加大,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拔地而起。但民众文化消费缘何只降不涨?笔者认为,关键是文化远离了大众,文化的“高贵”让大众可望不可及。
一项统计显示,在美国、日本等地,一场演出的平均票价一般保持在国民月均收入的1/20以下。而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一场演出门票相当于一般教授工资的1/8―1/6.上世纪90年代之前,老百姓用1斤鸡蛋就可以换得10场电影的观赏权,现在看一场电影,却需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还有,现在的图书出版更是本末倒置,豪华本、精装本粉墨登场,书本印刷是精致了,好看了,可惜的是,买得起书看的人缺少了。所以,现在消费文化,都是一种奢侈品消费。最终,文化抛弃了大众,大众也疏远了文化,如此,国民文化消费焉能不降?所以,什么演出会、音乐会和联欢会,大多成了劳模、领导、社会名流和大款们的“大荟萃”。而大众,最多从地方新闻联播或转播中,去感受他人的欢乐与幸福。
文化,只有面向大众才有生命力,这既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的起点,也是归宿。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保障大众文化权益,我认为,一是要保障文化供给,确保文化供给量;二是廉价供给,让大众能享有消费起的文化,二者缺一不可。
国家大剧院站票也“疯狂”,不仅打了那些动辄贬低大众不愿意文化消费一记耳光,而且给各级党委政府一个有益的启示——大众需要文化,需要消费的起的文化。
责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