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轼老先生,请您学点穷人的教育学
与此前张维迎教授“学费太低”的高论一样,茅于轼老先生遭到了网友的炮轰。茅老先生明知很多人反对,仍然坚持表达自己的观点,想必也有他的道理。多收富人的钱再来补贴穷人,“劫富济贫”,多好啊。茅老先生的说法在理论上或许是成立的。公众舆论为何不领情呢?老实说,我对茅老先生的高论也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茅老先生想法虽好,但不容易实现,还会“误伤穷人”。我们不妨先看看,现在的大学学费标准到底低不低。在我看来,大学培养成本本身就让人犯迷糊。如果说大学学费低,为何大学还在争相圈地,扩大招生规模呢?20年多年来,大学学费涨了25倍,而这期间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这又该如何解释?
茅老先生说,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到10%—20%,如果高校学费降低,是让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搭了便车。且不说穷人与富人的界限本身就比较模糊,穷人孩子的比例只占10%—20%的说法也值得商榷。在物价持续上涨的环境下,暂且不说普通工薪阶层被物价上涨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力承担高学费。就是曾经有能力支付高学费的人,在高物价面前,生活得也未必轻松。
收费少了,就会让富人搭便车。按照茅老先生的逻辑推算下去,到处都有便车,穷人能上,富人为何不能?那是否意味着水电气、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行业都要大大提高收费标准,规避富人搭便车呢?在笔者看来,即使要劫富济贫,也应该通过税收杠杆来实现,没有理由拿公共产品做文章。
茅老先生建议通过提高的学费,以增加奖学金与助学贷款的方法,来解决穷人上学的问题,恐怕也不具有可操作性。先说奖学金的问题,奖学金以什么为标准来发放呢?众所周知,奖学金是对品学兼优学生的奖励,根本没有贫富之别。按照茅老先生的意思,穷人孩子是否一定比富人孩子优秀,或者说富人孩子即使优秀也没有奖学金,岂不荒谬?
再说对困难孩子的救助与助学贷款的问题。不可否认,中央已经建立了一套“奖、减、贷、助、免”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近年来,确有不少困难学生通过政府救助完成了学业,上不起学的矛盾得到了缓解。但是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学生上不起学的事情仍有发生,茅老先生不会否认这个事实吧。
毋庸置疑,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制度制定并非尽善尽美,难免有疏漏之处。而且制度要靠人去执行,执行制度要经过很多程序,资助资金从政策文件到具体落实,从银行到贫困学生手中要经过一系列环节,救助资金发放遇到“肠梗阻”并非不可能。何况,还有银行担心学生没有还贷能力,按着贷款不放哩。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本专科生就业不理想,研究生就业也不容易。不少家庭勒紧裤腰带供孩子读大学,结果就业艰难,不少家长与学生都发出了读书无用的感慨。如果再提高学费,对穷孩子来说,岂不是雪上加霜?就算穷孩子拿到了助学贷款,勉强完成了学业,如果因为就业不理想,还不起贷款,被银行曝光起诉,列入信用黑名单,他们会认为读书值得吗?从长远来看,此举很可能会打消穷人孩子上大学的积极性。
总之,笔者以为,茅老先生描绘的只是一幅理想蓝图。如果没有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对穷孩子资助政策没有全面落实的情况下,侈谈提高学费,除了让大学变成富人俱乐部以外,对穷人根本没有什么好处。
去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看望免费师范生时曾说:“希望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这就是穷人教育学。”笔者倒要建议茅老先生先学学穷人教育学,再来讨论大学学费问题。
责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