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达人”做客长江网漫谈武汉俏皮话

2012-11-01 10:09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陈曦)今年年初的“汉骂门”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也将武汉方言、武汉这座城市推到了风口浪尖。“汉骂”之恶名“享誉全国”,以致于部分国人以偏概全,认为武汉话就是“粗俗”“肮脏”的,璀璨三千年的汉文化也在这种舆论中蒙上了阴影。

  武汉话是“俗”文化的代表吗?武汉话的精髓到底是什么?或许,你可以在长江网即将推出的《汉话漫谈show》中找到答案。

  本期节目以“时髦的武汉话”为主题,邀请到了朱建颂、李清泉、“痒痒”三位武汉方言达人,趣说、细解、详谈武汉话,在回应了“汉骂门”的同时,将武汉话中最为有趣,也最能体现武汉文化、武汉性格的部分展现了出来。

武汉话映射出武汉人的生活态度

  三位达人从“吃”开始谈起,衍伸到武汉人全方位的生活面貌。特别是那些流传了数百上千年的民间俚语、歇后语、俏皮话,最能真切的反映出武汉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长江论坛曾有一篇名为《汉味俏皮话》(http://bbs.cjn.cn/read-htm-tid-2296427.html)的帖子,一句歇后语、俏皮话,说尽了人生百相。

  三位达人在节目中也列举了许多俏皮话,比如,“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是说生活中不能坐吃山空,要多“算计”,这正是武汉人“精明”一面的写照;再比如,“吃点喝点,死了棺材睡薄一点”,则表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汉骂”也有雅俗之分

  节目中,三位嘉宾并没有规避“汉骂”这一话题,作为武汉方言研究第一人,朱建颂教授提出,武汉话一定要去糟粕、留精华。

  朱教授说,即便是骂人的话,也是有区别的。一种是以武汉广为人知的“汉骂”为代表的下流话,是必须剔除的;而另外一种,是形象、有趣、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百姓生活当中、普通话表达不出其意思的词汇,比如“芍”,从“芍”也就是红薯的外形特征——笨、重——衍伸为形容人憨憨的、笨笨的,这种无伤大雅却又形象生动的“汉骂”则是可用的。
按朱教授的话来说,骂人也是要讲艺术、讲原则的。

“汉骂”不一定就是“骂”

  对于“汉骂”的态度,每个人都不一样,李清泉老师就认为,武汉人口中的“汉骂”,在大多数时候已经没有了骂人的意思,而更多的成为一种语气词,在亲近的、熟悉的人面前才“骂的出口”。

  当然,朱教授对这一观点持坚决否定的态度,他认为,那些下流、肮脏的“汉骂”是正如国骂“TMD”、京骂“你大爷”、川骂“龟儿子”一样,都是语言文化中的糟粕,必须要剔除。

专家呼吁“抢救”武汉话

  普通话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并非民间广为流传的各种段子那样,是靠投票投出来的,而是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中缓慢而自发形成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话就可以取代方言。

  近年来,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恢复方言、抢救方言的呼声,两位老师认为,许多老武汉话随着使用频率的降低,也处于逐渐消失的状态之中。抢救方言,迫在眉睫。

  李清泉认为,应该像当初推广普通话一样推广各地方言,比如要求学生回家与家长交流只能用方言、在学校专门开设方言课、为不会说方言的外地人开班授课等等。

  但朱教授则认为,强迫行为也许会产生反效果,记载下来才是最为关键的。武汉方言中一些生僻词汇从日常生活中消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武汉话里有一个词叫“一步路”,从字面理解,大概没人知道,这是厕所的意思。以前,武汉人在坑上搭一块木板如厕,并形象的称之为一步路;而现在,家家户户都用抽水马桶,一步路也就不复存在了。如果不是像朱教授这样潜心研究武汉方言的老师记录下这个词,也许“一步路”早就没人知道了。因此,朱教授提出,一定要加强对武汉方言的搜集、整理、记载工作。朱教授说,记录下来的,不仅是一句武汉话,更是武汉的文化。

记者手记:

  传承武汉文化、发扬武汉精神是每一个生活在武汉的市民的共同心愿,长江网呼吁网友,共同为抢救武汉方言出一份力。

  8月,长江网推出了《走遍武汉50句》武汉方言情景剧,旨在在高校中推广武汉话;痒痒在长江宽频开设的专栏《痒痒闹眼子》透过生活点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各位网友分享武汉特色;李清泉老师也即将在长江宽频开辟新栏目,主讲武汉方言和武汉传统文化。

  相信这些点滴尝试将会汇聚为奔腾河流,带动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加入到抢救武汉方言、保护武汉文化的队伍之中来。

责编:郝琦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