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提议为农村留守儿童打造关爱平台
武汉市政协常委、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赵嵘
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是留守儿童的主要就学渠道,但因社会关注度不高,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面临条件差、服务人员不足等问题。1月5日,由民盟武汉市委递交的一份集体提案,呼吁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安置的政策性投入,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与志愿者队伍结合,合力为留守儿童打造关爱平台。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3.6万人,其中在寄宿制学校就读的留守儿童达70%左右,农村寄宿制学校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条件的限制,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农村寄宿学校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办学条件还比较差;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生活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不足,编制紧缺、心理健康教育力度不够等普遍问题。
武汉市政协常委、民盟武汉市委副主委、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赵嵘认为,当下,关爱留守儿童虽然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主要体现在加大校园建设、降低辍学率和保障食品安全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往往被忽视。
“由于家长、学校和村湾之间缺乏联动,孩子在上下学路上出了事,家人甚至都不知道。”赵嵘说,此外,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不少留守儿童在爷爷奶奶的溺爱下成长,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
对此,赵嵘提议,应尽快制定《武汉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财务保障机制,增加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编制;并建立街道、妇联、教育部门共同管理,委托监护人明晰,学校家长经常联动的管理体系。
提案还建议,在明确监护人法律责任的前提下,教师可与“留守儿童”结对,教师代行家长职责,可制定有偿代管的具体方式,从学习到生活全程负责;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与志愿者队伍结合,解决 “谁来做服务”的问题,给予留守儿童学习上督导、生活上关心、精神上关爱、安全上防范,共同营造有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