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打响生源战 民办校长一波三折抢优秀生
对于那些花尽心思拼命想要挤进“名校”的学生,武汉市教科院专家提醒家长择校要理性,“再差的学校都有‘状元’,再好的学校也有‘落榜生’。”为孩子择校不能光看学校名气,要走进这所学校了解它的教学特点,学习强度以及师资情况,为孩子选择一所真正的好学校。“多数热点初中的教学进度快、学习压力大,有的孩子能适合,有的会感到明显不适。”
怎样的学生算“优秀”
名校追生“潜规则”
什么样的学生算“优秀”,值得去“追”?记者昨翻阅一所“公参民”初中招生简章时发现,优录对象包括:小学五六年级时获得一次市级,或者两次区级“新三好生”、“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的;在全区“期末统考”中,获得本区五百强或外区三百强、小学外教班优秀学生、五六年级获“市区百名文明青少年”称号的。“其中,最重要的条件是看区级统考里的排名。其次,是看小学时多项竞赛的获奖情况,虽然这是明令禁止的,但学校挑生源,这肯定是个重要的参考。”一所民办初中校长向记者透露了追生“潜规则”:由于武汉实验外校初中部“小升初”测试,是全市唯一一次公开的、组考规范且针对6年级小学毕业生的考试,所以,这次测试的成绩也是各民办初中择优的一个重要参考。
多样化办学
给“特长生”放宽通道
初中校长对小学“尖子生”的追逐,已经有一些年头了,只要中考、高考制度存在,这种对学习“尖子生”的生源大战还将继续。“好学生谁都想要,好学生谁都想教。”一所公办初中老师说,“名校容易出成绩,名师也容易成长,很难说是‘名师造就了学生’,还是‘学生造就了名师’。”
她指出,从民办初中“预录”的“尖子生”的整体素质看,这些学生不仅学习好,其他方面也很优秀,这正验证了一句话,只要不是死读书,优秀的学生学其他东西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每年招生季节,民办初中在揽得大批‘尖子生’之余,同样拥有了兴趣爱好广泛、特点突出的学生,只要学校不是一味以升学为目的,这些学生是大有可为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多数初中还是以升学为目的,追“尖子生”在某种程度上只有一个目的,提高学校中考升学率。所以民办初中学习压力更大,竞争更激烈,学校对升学率一刻不敢放松,“因为这是目前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在“金报小升初家长群”里(群号:73941494),一位网友“随风轻拂”说,孩子成绩中等偏上,拿过钢琴十级,可惜离民办初中的“机动名额”要求有一定差距。“难道学校除了分数,就不追求‘特长’吗,特长生一样会给学校赢得荣誉的。”
今年,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记者从十一初、一初等热点初中获悉,今年,这些学校将招生10至30名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生,满足学校多样化办学特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