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胡昇:每次讲解总被陈潭秋的故事所感动

胡昇在查阅资料。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9月1日,长江日报记者见到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胡昇时,他正在家中书房看书学习。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上半年忙着到处宣讲党史故事的胡昇终于偷得一月闲。在家不仅仅是休息,他把之前宣讲中没说清楚的部分,没串联起来的故事又进行了整理和补充。如何把党史故事讲得精彩、讲得生动,是这位74岁老人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把陈潭秋的毛毯故事讲活了
胡昇与湖北省博物馆结缘是在1978年。当年,曾侯乙墓文物在省博展出,看到那些大美漆器,他被深深震撼,从此便成了省博的忠实“粉丝”。因为对文史知识的热爱,他开始投入大量时间学习历史文献资料,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那时起,遇到熟人来访,他就带着他们去省博讲解一番。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胡昇每周在省博做志愿讲解10多个小时,他一张口便妙趣横生、发人深省。2007年,湖北省博物馆开始组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当即决定:直接上岗!胡昇成为省博“001号志愿讲解员”。
如今,胡昇的讲解范围已经扩大至更多博物馆。除了人文历史,党史故事也成了他讲解的重点。在武汉革命博物馆做志愿讲解时,胡昇总被陈潭秋的故事所感动。“只要一听到《驼铃》这首歌,我就会想到陈潭秋。当心夜半北风寒,一路多保重;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这些歌词仿佛就是陈潭秋送战友的写照。”
湖北是陈潭秋的故乡,武汉是他走上革命道路的起点,也是他早期从事革命斗争的舞台。从1920年到1927年,陈潭秋和董必武等人筚路蓝缕、艰辛开拓,创建发展湖北党组织,带领湖北人民英勇奋斗。在荆楚大地掀起了翻天覆地的革命狂澜,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1939年5月,陈潭秋到新疆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中央决定撤出一批人回延安,有人让陈潭秋第一批走。但他说,他是这里的领导人,只要还有一个同志没有撤离,他就决不能走。
老部下郑瑛离开时,陈潭秋将伴随他3年的毛毯送给了郑瑛,然而这一分别竟成永诀。1943年9月的一个深夜,反动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了陈潭秋。
即使是在家中和记者讲述,说到动情处,胡昇仍然两眼放光。虽然武汉革命博物馆里没有这床毛毯的实物,但每次讲解时,胡昇都要讲一讲毛毯的故事,他说:“通过真实、立体、全面的讲述,让一个个历史故事活起来,让参观者们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这些共产党员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义务讲解累计近3万小时
2018年4月26日,是胡昇一生最难忘的日子。当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青山,胡昇作为优秀志愿者代表,受到总书记亲切接见。
作为戴家湖公园志愿讲解员,他给总书记介绍了戴家湖的生态变化。“因武钢大会战,60年前,我随父辈从广西来到青山,常去戴家湖钓鱼、捞虾、摘莲蓬。我亲身经历了戴家湖由湖变成煤灰山,又由煤灰山蝶变成美丽的生态公园的过程。”
胡昇在各处宣讲时,总要把和总书记交流的点滴告诉现场的听众。“我有幸见到了总书记,心情非常激动,我要用我的讲述让更多人感受到总书记的领袖风采、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
除了不断巩固历史知识,胡昇也与时俱进,他认真学习党的各种最新会议和讲话精神。“我是一名文化志愿者,我要继续发挥自身所长,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四十多年来,胡昇走进企事业单位、军营、校园、社区,广泛开展历史文化普及、革命传统教育,为传播优秀文化义务讲解,累计参加志愿服务近3万个小时。曾荣获“中国好人”“全国最美志愿者”“湖北省荆楚楷模”“武汉时代楷模”等荣誉。
(长江日报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万幸)
【编辑: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