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尊重自己的历史 不能割断“精神命脉”

2014-10-31 09:15 来源: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又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优秀传统文化看作关乎国家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判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

  从“精神家园”到“精神命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既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领导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是一个符合历史和现实状况的事实判断;也是立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采取的正确选择,从而也是一个有益于国家、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价值判断。这一判断鲜明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正因为我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所以历来强调要“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党的十七大报告郑重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精神家园”这一提法得到广泛赞同。精神家园是相对于物质家园而言的,如果说物质家园是为了让我们的身体有所寄居,那么精神家园则是为了让我们的心灵有所归依,没有物质家园就会使人成为身体的“漂族”,没有精神家园则会使人成为心灵的“漂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共有的精神家园,就不可能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就不可能激发团结奋斗、永续发展的精神力量。精神家园的建设比物质家园的建设更复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提出,使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

  “精神命脉”是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所谓“命脉”,原意是指“人身的血脉”,为生命所系,故称命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际上也是一个放大了的生命共同体,精神命脉关乎这一生命共同体的生死存亡。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围绕“精神命脉”有两个十分重要而又相互联系的观点:其一,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不能割断;其二,如果丢掉、抛弃了优秀传统文化,也就等于割断了精神命脉。“精神家园”是一个静态概念,它关乎人的心灵的归依;“精神命脉”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表明中华文化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它关乎生命共同体的生死存亡。从“精神家园”到“精神命脉”,这一概念使用上的变化,其实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

  《讲话》科学判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关于历史地位,《讲话》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里实际上说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重要作用:一是起到了保证文明延续、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作用;二是起到了提振民族精神的作用;三是起到了协调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的作用。关于现实价值,《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这三个“可以”,使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