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全球,四大副城提升城市能级

2021-07-12 07:33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新区(接片)。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航拍
  近年来,武汉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加速资源集聚、功能分区、人口流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武汉提出加快建设四大副城,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光谷副城、车谷副城、临空经济区副城、长江新区副城勇担责任,加快发展步伐,助力武汉提升城市能级,成为武汉外向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桥梁。
  临空经济区副城
  重大开放枢纽性项目加速推进
  助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
  交通通达是对外交流的基础。规划范围198平方公里的天河航空城,是武汉副城之一临空经济区副城的核心区域,这里集中布局了天河机场、沿江高铁天河站(规划)、天河国际会展中心、空港体育中心等一系列重大开放枢纽性项目。高质量建设武汉天河航空城,是打造国际交往中心的标杆项目。


  天河国际会展中心效果图。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供图
  目前,武汉组织编制了《武汉天河航空城发展规划》,助力打造武汉国际交往中心。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航空城区域将充分发挥枢纽功能,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构建国际交往新通道。规划将提升武汉天河机场定位,打造武汉—鄂州航空客货“双枢纽”,协同共建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至2025年,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将达到60条,位居中部城市前列。武汉将从‘九省通衢’走向‘九州通衢’。”《武汉天河航空城发展规划》指出,还将持续提升洲际、国际航线优势,增设航空快线,加强与世界主要城市、国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链接能力。
  结合沿江高铁天河站建设,规划将强化空铁联运,实现武汉天河机场从“综合交通枢纽”向“国际开放枢纽”的跨越,成为全球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集配的新通道。
  “这一次规划建设的国际会展中心,又给了武汉会展业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该负责人介绍,国际会展中心计划全年展会达100场。为发挥集聚效应,区域内还将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场馆能承办世俱杯、亚洲杯等顶级赛事,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未来,市民将在家门口看国际会展、世俱杯,周末来此体验国际五星级酒店,这里更将成为面向世界的产业和生活中心。”该负责人满怀期待地说。
  车谷副城
  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加速扩容
  推动下一代汽车产业走在全球前列
  目前,位于军山的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正在加速扩容,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场加快建设,全面覆盖5G通信网、高精度地图、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等尖端智能基础设施,具备L4级以上自动驾驶汽车测试运行条件,推动中国下一代汽车产业走在全球前列。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同时也是武汉经开区动工兴建30周年。今年以来,武汉经开区着力打造了一块人才服务新阵地——“车谷人才创新港”,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高效优质的综合服务。
  “车谷人才创新港”集聚政府公共服务、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等多种功能,通过人才聚集技术链、价值链、产业链,一大批国际国内顶尖人才前来创业,一大波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一系列国外“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被攻克,为武汉经开区二次创业再出发启动“人才新引擎”,打造面向全球的国际人才创新港。


  生产线上的岚图FREE。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回看30年前,这里还是汉阳县郊的一片黄土,一望无际都是农田、荒坡和湖汊。
  如今,这里年产百万辆汽车、千万台空调、海量饮料、药品、电缆……综合实力长期位居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首位,担当着武汉工业经济的“主引擎”。如今,这片土地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车谷副城”。
  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车谷正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光谷副城
  东湖科学城建设启动
  点亮科创大走廊
  站在光谷广场眺望,星河雕塑璀璨夺目,珞喻路车流一路向东,奔腾不息,像极了武汉东部这片518平方公里的土地永不停歇的创新步伐。


  正在建设中的光谷高新大道两旁高楼林立。长江日报记者杨涛 摄
  “科技攻关要摒弃幻想,靠自己。”当前,光谷在创新能力上不断“加码”。6月10日,东湖科学城建设在光谷全面启动,规划范围100平方公里,将集中布局建设代表国家实力、瞄准世界一流水平的大科学装置群。
  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一条从光谷向东连接鄂州、咸宁、黄冈、黄石,沿长江经济带延展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在加速建成,重塑城市未来新格局。
  33年从闯到创,光谷始终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创造了数不清的“第一”:第一根实用光纤、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个光通信国际标准、第一款商用存储芯片、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第一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成像仪……
  如今,高新技术产业在武汉快速集群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从一束光到一座城,曾经地图上被遗忘的“两厘米”,如今已是走向世界的创新创业中心。
  长江新区副城
  坚持新发展理念
  交通区位优越、资源禀赋丰富
  6月初夏,驱车行驶在长江新区起步区,沿途打围施工,塔吊林立,多台混凝土泵车穿梭往来,基建设备轰鸣。长江新区正在以每天不一样的速度,拔节生长。
  眼下,起步区规划面积5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0多项重点工程项目不断推进,大规模建设不舍昼夜。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初夏里,长江新区用一笔一画的书写,铺展开一幅高质量规划建设的红火画卷。
  从“世界眼光”绘蓝图,到“百年大计”稳起步,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长江新区,正向着“未来之城”竞发。
  在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叠加,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赋能,长江新区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美、资源禀赋丰富等优势更加凸显。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亚平:
  四大副城是武汉向区域扩散发展的“桥头堡”
  7月10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黄亚平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四大副城是武汉向区域扩散发展的“桥头堡”。加快规划建设武汉四大副城,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以及一体化发展。
  “武汉加快建设四大副城,对于武汉市和周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黄亚平表示,改革开放前30年,城市处于一种“内集”发展阶段:城市对外扩散力不够,区域的资源要素都集中在中心城区。近10年,武汉由“内集发展”转向“聚集—扩散”并存发展阶段,而四大副城是武汉向区域扩散发展的“桥头堡”和“二传手”。他介绍:“加快四大副城建设,不仅适应了武汉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更切合了大城市区域化的趋势。”
  四大副城建设还将优化城市产业功能网络,形成分散、合理的组团布局,避免产业在中心城区高密度的集中,有利于做大做强做优武汉,助力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提升城市能级。
  此外,四大副城还将带动武汉城市圈建设,尤其是武汉近域城市的发展,形成高度同城化的武汉都市圈。“副城是桥梁、纽带,副城如果发展不起来,武汉城市圈就难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针对目前正在编制的四大副城实施性规划,他认为规划要解决以下问题:不仅要做好四大副城的“双向对接”,即对内对接武汉中心城区,对外联结武汉城市圈;还要处理好城市开发规模和生态开放空间保护的关系、支撑体系统筹规划建设等问题。
  因此,他建议要注重“高质量发展”,即按照做强做优原则,培育、发展四大副城优势产业,按高品质人居环境要求,高标准地规划建设四大副城各类服务设施、蓝绿网络等。
  他认为,要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四大副城找准产业定位。此外,要做好“一体化发展”,统筹好四大副城与主城、四大副城之间,以及四大副城与武汉城市圈,尤其是近邻城市的发展关系。
  (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编辑:贺方程】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