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改革开放40年结防成果

2018-10-29 11:01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图1武汉市传染性肺结核登记率趋势图 (单位:10万分之)

  武汉市肺科医院牵头成立“湖北省结核病专科联盟”

  志愿者们组成“双绿丝带”呼吁社会关注结核病

  扫码关注

  武汉市肺科医院

  改革开放40年,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事业蒸蒸日上,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人才队伍不断扩充、防治体系不断健全、医疗技术日益精进、抗结核新药瞩目问世,一度被视为“白色瘟疫”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如今,“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新体系初步建立,并有了信息化手段加持,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又将开启新的征程,为市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政府投入不断增加。结核病又称“白色瘟疫”,曾被视为不治之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儿童结核病感染率一度达到80%,相当于每十个孩子就有八人中招。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党委书记王卫华介绍,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结核病防治工作,政府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去年市、区两级经费投入总计接近千万元,比2000年翻了四倍。2000年—2017年,享受武汉市各项减免政策的患者累计达10万余人。

  结核病诊疗技术不断提高。王卫华介绍,结核病患者确诊主要靠拍片和查痰,如今全市结防机构痰涂片检查均配备了LED显微镜,大大提高了阳性检出率,DR和CT拍片全面取代X光片,也使清晰度有了很大提高。在结核病耐药检测方面,由基因分子检测的方法代替过去罗氏培养法,周期由2—3个月缩短至1—2天。

  通过多方面不懈的努力,武汉市结核病防治工作交出满意的答卷:卡介苗的有效接种,使儿童结核病感染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下降到2010年的9%,有效保护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通过科学有效的防控,全人群肺结核疫情从1979年的717/10万下降到2010年的459/10万,死亡率由1979年的35/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9/10万;其中,涂阳肺结核(即传染性肺结核)登记率下降趋势明显,去年降至20.34/10万,比高峰期下降幅度超过50%。 (见图1)

  “三位一体”结防体系

  保障患者规范治疗

  王卫华介绍,过去结核病人的治疗和管理,由设在各区的结核病防治机构一力承担。“十二五”期间,为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结核病防治形势,国家逐步提出建立疾控部门、结核病定点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的结核病防治服务网络。所谓“三位一体”,具体来说即疾控中心负责政策实施和督导管理,定点医院负责诊断治疗,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患者管理及疑似患者的转诊。

  在互联网时代,“三位一体”更是有了信息化手段“加持”。近日在武汉市肺科医院,只要登录“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信息系统”,辖区哪些患者到了领药时间,哪些患者到了查痰时间,哪些患者应在7天内复查肝功能,一目了然。随机点击一名患者小焦,可以清楚看到患者患病两个多月来的用药情况,并显示她应在9月26日前,领取接下来一周的用药。具体负责通知她的,是唐家墩社区邵波医生。

  工作人员介绍道,2018年上半年“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信息系统”共跟踪随访2900个病人。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经过一段时间住院治疗,传染性大大降低,但出院后仍需坚持服药和复查,此时管理的重心就从医院转移到了社区。病人的药品有没有发放到位,领回家的药有没有按时吃,社区医生都要一一确认,并在“武汉市结核病防治信息系统”里“打卡签到”,填写反馈记录。

  抗结核新药

  点亮重症患者希望

  在经历近半个世纪无新药可用的困境之后,抗结核病的新药“贝达喹啉”,获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抗结核新药引入和保护机制项目”(简称“NDIP”项目),以捐赠形式提供给中国患者使用。武汉市肺科医院最终从全国32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省唯一一个新药试点单位。

  耐多药结核是指对两种一线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和“利福平”均产生耐药性。目前全球新发耐多药结核患者60万人,仅中国就占了1/4,发病人数居第二位。与普通结核病相比,耐多药结核病诊断复杂、治疗困难,被称为“传染性癌症”。患者治疗周期长达18-24个月,且费用超过10万元。如进一步发展为广泛耐药,则几乎无药可治,患者只能等待死亡。

  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市结核病防治所)院长彭鹏介绍,由于新药研发成本高,抗结核病药物的研发远未跟上节奏,如今广泛使用的“利福平”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之后长达半个世纪都没有新药问世。2012年12月,美国强生公司研发的抗结核新药“贝达喹啉”上市,2016年11月底,该药获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通过NDIP项目以捐赠形式提供给中国患者使用。

  2016年全国32家结防机构积极申报,武汉市肺科医院成功入围全国16家试点单位。彭鹏介绍,由于目前仅有少量药品供应,只能优先提供给现有药物不能组成有效方案的耐多药结核病患者,医院为此组建NDIP项目团队,对入组患者进行评估,确保将其用在最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尽管还不能实现大面积受益,但新药诞生不仅意味着湖北结核病患者今后多了一种对抗耐多药结核病的新手段,也给患者带来了康复的新希望。

  学生结核病筛查

  筑牢校园健康防线

  学生结核病有两大特点,一是季节性,每年春、秋开学季为学生结核病高发季节;二是聚集性,学生居住集中、学习任务繁重、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能锻炼少等都是导致结核病高发的原因。2017年,武汉市共有在校大学生118万,是全国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因此学生也是武汉市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彭鹏介绍,目前该院接诊的结核病患者中,每100人就有8个是学生伢。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治疗环境,医院专门开辟了学生病区,开放50张床位,并配备了图书阅览室。

  针对学生结核病特点,国家和省、市相关机构通过出台结核病管理规范、免费提供学生结核病筛查PPD试剂、免费预防性服药、加强新生入学体检、更新休复学管理规定、结防知识进校园等措施,将学生结核病防治端口前移。

  彭鹏介绍,绝大多数学生在患病之初,都有咳嗽、盗汗、体重下降等信号,但这些症状都不够典型,很难引起警觉。因此,超过80%的学生结核是在体检中发现的。在大学校园,每发现一名学生患病,结防机构便要按照技术规范,对同寝室、同班的学生进行免费筛查,平均围绕一名学生患者需要筛查30人。按照每年接诊500名学生结核病患者计算,市肺科医院每年提供免费筛查超过一万人次。

  与此同时,不少大学校园开设了结核病防治选修课,市肺科医院结核病专家也定期进校园宣讲结核病防治知识。

  经过多年努力,学生报告发病率从2010年的35.5/10万,下降到2016年的24.8/10万,年递降率为5.80%。但彭鹏坦言,由于学生高度集中的特性,这一群体未来仍将是结核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

  牵头成立呼吸病专科联盟

  惠及全省患者

  彭鹏介绍,武汉市肺科医院是武汉市卫计委直属的全市唯一的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也是省内唯一一家以呼吸道疾病诊疗为主的三级专科医院。医院设有结核、呼吸、肿瘤、急诊、ICU等科室,结核病诊疗水平走在全国前列。如今,新落成的门诊住院大楼已经启用,传染病区设三区三通道,医护人员和传染病患经不同的通道进出,拥有齐全精良的各类医疗设备。

  在全国结核病技术比赛中,武汉市肺科医院两次获得一等奖;至少7人在全国及省级专业学会任副主委或常委;结核病预防和治疗获评全国先进单位,每年都有不少兄弟单位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3月17日,武汉市肺科医院牵头成立湖北省结核病专科联盟,来自湖北省内外133家从事结核病诊疗服务的综合医院、独立的结核病防治院(所)、疾控中心等机构加入其中。联盟将通过远程培训会诊平台、专家巡讲、培训进修等方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提升全省结核病诊疗水平,为广大结核病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撰文:武叶 王敏 巩瑜

编辑:毕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