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打造整合型健康服务链

2018-10-19 11:12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武汉市第五医院

  在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患者享受远程会诊的便捷

  武汉市第五医院专家正在与社区患者连线

  改革开放40年,随着老百姓的健康需求与日俱增,医疗资源的供给和调配成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关键。“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如何实现分级诊疗的理想就医模式,武汉市第五医院通过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走出了自己的改革探索之路。

  作为汉阳地区唯一一所三甲医院,2008年,在武汉市卫计委、汉阳区政府的支持下,武汉市第五医院率先探索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协作新模式——直管区内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全国首开紧密型医联体先河。2015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跨区纳入武汉市第五医院医联体。

  十年探索,紧密型医联体模式成效显著。从“管治病”到“管健康”,医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清晰。如今,在武汉市第五医院的领衔下,大汉阳地区已逐步构成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1+N”医疗联合体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紧密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

  2018年,市五医院又进一步携手国内顶尖医院推动专科医联体建设。医院医疗美容科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肿瘤科与山东省肿瘤医院分别签约成为医联体协作共建单位, 在“1+N”区域医联体的基础上,新的“X+1+N”的整合型健康服务链逐渐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武汉市第五医院的“医联体”探索,成为医疗卫生资源纵向整合的“武汉样本”。该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斌表示,武汉市第五医院上接高端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卫生服务,推进“医疗联合体”向“健康联合体”发展, 用心打造整合型健康服务链,助力健康武汉建设。

  院长访谈

  与健康中国同频共振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沧桑巨变,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五医院也在历史流转中坚韧不拔地向前迈进!

  创建于1923年的武汉市第五医院,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诊疗设备先进、就医环境优美、医疗技术精湛、医院管理科学的现代化综合医院。近年来,医院与健康中国同频共振,在抢抓机遇中阔步前行,在迎接挑战中砥砺奋进,共同书写了跨越发展的奋斗篇章:医院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医疗服务功能实现新升级,医院服务量指标稳步增长,学科建设重点突出,科研创新工作取得新突破,医院日益成为汉阳乃至武汉地区重要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展现出武汉医疗格局“汉阳极”崛起的昂扬气象。

  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不动摇,各类人才不断涌现、蓬勃发展。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重点专科建设成果丰硕,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一个,省级、市级重点学科十余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八个。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积极响应党中央“健康中国”、精准扶贫的号召,通过医疗保障、技术帮扶、区域协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形式,担当为民健康的公益责任。

  医院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医联体建设及慢病分级诊疗模式。“1+N”大医院直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紧密型“医联体”模式,受到包括国家卫健委在内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全国建立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提供了实践经验。

  今年,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建立医联体协作共建单位,是医院在探索公立医院改革道路上的又一创举,在推动武汉培养高端卫生人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还有5年,医院将迎来百年院庆,历史悠久的五医院,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节拍,五医人勠力同心,乘风破浪,与健康中国同频共振,时刻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武汉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斌

  门诊下沉 居民家门口享受三级医院医疗服务

  “这里不但收费低,医生护士服务也很周到,有小病小痛的,都可以到这里来就诊,不必都往大医院挤”。前天,观澜御苑居民李爹爹躺在病床上深有感触。由于急性肠炎发作,他在新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三天了。李爹爹说有大医院的医生坐诊,他在社区医院就医很放心。

  让基层真正强起来,让老百姓就近得到方便、优质、安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和持续的健康管理,十年前就开始探索紧密型医联体的武汉市第五医院,不仅让辖区内的居民感受到就医“获得感”,还为各地医疗机构的“医联体”之路提供了借鉴经验。

  汉阳区人口过百万,但三甲医院只有武汉市第五医院一家,每天门庭若市。虽然区内有十来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老百姓宁愿在大医院排队也不愿意到社区看病。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问题,2008年,在政府构架下,武汉市第五医院开始和汉阳区内的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建紧密型医联体。

  “实际上,现在的三甲医院忙的是看常见病、普通病,优质医疗资源被稀释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并不理想。”武汉市第五医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斌认为,最理想的状况是小病可以在基层解决,大医院回归到自己的功能定位上来。

  医联体建设之初,医院加大投入更新社区的基础医疗设备,改善社区服务中心就医环境。在医联体内部打破机构壁垒,搭建“招—用—培”一体化人才平台,引导一批高水平人才下沉基层,解决最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人才困境。

  医院组建37人的专家团队到社区巡回坐诊,实施全科医生培训计划,医院成为湖北省第一批认定的“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基地”。通过 “输血”和“造血”,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武汉市第五医院也逐步在医联体内尝试和推动分级诊疗,探索普通门诊下沉,贯通“社区——医院”的医疗服务链,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从2012年开始,医院分批将内科、外科、中医康复科、口腔科、妇产科、儿科等部分普通门诊下沉到医联体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可以用一级医院的价格享受三级医院的服务,解决普通病、常见病的诊疗,分流了大医院的门诊压力,医院则着重建设急危重症、疑难病症救治和专科发展。

  “社区能解决的,尽量在社区解决;社区解决不了的,就转上来解决。分级和转诊如果能落实好,看病就不会再难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也都会降低。”王斌院长表示,随着政府医改政策的逐项落地,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进一步联动,社区就医将更加有吸引力。

  慢病防控 探索实践“医院+社区”健康管理

  “搞医联体不是搞圈地,而是突破不同层级医疗机构间的壁垒,构建一个区域内大的医疗服务体系,要真正发挥医院的专科优势和社区的慢病管理职能,医院和社区一起,把居民的健康管起来。”在王斌看来,慢性疾病的联防联控,才是提升区域健康水平的核心要义。

  作为国家级胸痛中心和市级高级卒中中心,针对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等,市五医院相应专科都建立了与社区中心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慢病领域专科优势,积极推进“医院+社区”慢病防控与健康管理。

  以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和介入术后康复等慢病为突破口,探索“两医共管”的慢病管理模式,实现常规诊疗各司其职、病情变化远程会诊、医疗检查远程诊断、推动慢病分级诊疗落地。与社区联合开展慢性病规范管理和防控,及时向社区反馈慢病出院病人信息,促使已确诊的“慢病”病人回社区就医,实现“医院—家庭医生”慢病管理有效对接,通过医院专科技术支持,提高社区慢病管控有效率和病人依从性。

  发挥自身强势专科作用,与社区联合开展疾病普查和防控,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及脑卒中、女性两癌、心律失常、儿童先心病等专科筛查,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家庭医生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需进一步接受诊疗的患者开通“社区—医院”的绿色通道由专科医生接手,完善慢病病人的健康管理链条。

  通过“医院+社区”联防联控,医联体内社区高血压规范管理率上升为70.27%、糖尿病规范管理率上升为78.51%。医院更联合汉阳区卫计委,探索将高血压、糖尿病重症患者的部分常用重症药物下沉到社区,开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采购权限,方便慢病患者社区就医。

  专科互联 嫁接顶尖医疗资源共享发展

  公立三甲医院不仅要能下沉社区“立地”,还要能上接高端医疗资源“顶天”,以打造跨区域专科联盟,形成补位发展,提高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2016年,我国肿瘤放疗领域首位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受聘为市五医院驻站院士,这也是市属医疗机构中成立的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近两年来,于金明院士专家团队主要就放射临床治疗研究、肿瘤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市五医院指导和帮助。

  2018年5月19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武汉市第五医院医联体协作共建单位在该院揭牌,成为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在湖北省内签署的首家医联体共建单位。这意味着,行业内的“领军”单位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将从专科人才、技术及管理各方面与武汉市第五医院开展深度合作与交流,此次签约也将对华中地区整形外科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7月20日,武汉市第五医院再“放大招”,在于金明院士的牵头下,该院与山东省肿瘤医院签约成为医联体协作共建单位。双方就远程会诊、双向转诊、搭建肿瘤规范化诊疗平台、人才培养科研等几个方面展开更深入的合作,促进地区肿瘤专业水平的提升、推动精准医学发展,从而造福武汉及周边片区的广大病患,让区域百姓也能在家门口享受更加高效、精准的医疗服务。

  据王斌院长介绍,未来医院将继续联合北京中科院肿瘤医院、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国内多家知名肿瘤医院,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等国际肿瘤治疗机构,集聚国内外顶尖的肿瘤治疗人才和技术资源,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发展”,在汉阳区建成一所全国顶尖的肿瘤特色治疗“医联体”医院。

  远程医疗 “互联网+”让优质医疗触手可及

  从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上来看,公立医院改革和分级诊疗都是为了增加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供给和优化分布,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程医疗成为平衡医疗资源的有效方式。

  为了实现科学有序的就诊格局,让大医院和社区资源各自得到最大利用,五医院着力搭建远程医疗平台。

  以五医院为龙头,整合医联体内硬件、技术、管理、大数据等各方面资源,实现增量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存量资源的全面激活。五医院定位于建设区域性的诊断中心,促进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搭建区域PACS系统和MUSE系统,实现影像和心电集中诊断,减少社区诊断医师配备,提高诊断的效率和质量,在医联体内部实现医疗信息共享,促进居民上下转获得连续性的健康数据记录实现“活”的健康档案。

  仅2018年上半年,该院为医联体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PACS集中阅片、放射诊断9305例;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社区84例远程心电诊断,充分利用市五医院的医疗资源,通过信息化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医院也搭建了与山东省肿瘤医院的远程医疗通道,开展远程病例讨论和远程会诊,“互联网+”进一步扩展了医联体的服务边界, 跨区域、跨机构诊断信息的共享,使患者能享受到更丰富的医疗资源。下一步,医院还将继续深入远程医疗平台的建设,通过接入更多资源、丰富平台功能,进一步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

  撰文:王恺凝 魏笑琛

编辑:毕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