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奇迹”引领城市未来

2016-12-19 16:19 来源: 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6号线园博园北站 记者李永刚 摄

  世界第三大盾构机——武汉地铁7号线三阳路越江隧道大盾构刀盘吊装

  一张江城的新名片

  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新动脉”,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是城市文化的缩影,是城市精神的物化。武汉轨道交通自开建以来,高度重视地铁文化建设,不断塑造地铁文化品牌,满足乘客不同需要,让乘客享受到地铁“家”的温暖,艺术的滋养,“书香”的熏陶。武汉地铁这张城市文化的新品牌、新名片,正在提升江城文化的层次和品位。

  地铁文化

  城市精神、企业精神的展示

  武汉地铁集团始终坚持以文化促建设,以文化促服务,全方位保证了地铁建设和运营顺利推进。广大地铁建设者们不分昼夜,艰苦奋斗,克服了施工环境恶劣和地质条件复杂等各种难题,保证了地铁工程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团体和先进个人。还有武汉地铁运营服务人员,他们常年默默无闻的奉献着。

  他们集合了武汉地铁人“诚信 敬业 高效 奉献”的企业精神和“听话 出活 干净”的干事精神,是武汉地铁文化的形象代表。

  文化地铁

  将每条线路建成地下艺术宫殿

  武汉地铁集团致力于把地铁打造成艺术宫殿,让每一条地铁,每一座地铁站,都成为展示武汉城市形象和地铁形象的窗口。

  武汉每条地铁都有属于自己的颜色(1号线地铁蓝,2号线梅花红,3号线归元金,4号线芳草绿,6号线鹦鹉绿),并契合线路色,按照“一线一景”的原则,精心设计了每条线设计主题。从各具魅力的地铁特色站点可见一斑,它们堪称一座座艺术博物馆,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视觉上的享受,它们像颗颗明珠串起武汉三镇,乘坐轨道交通,地下艺术长廊将与乘客一路相伴。有楚汉风韵的传统文化,有时代变迁的城市记忆,也有当下幸福武汉以及对武汉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些已渐渐成为地铁时代的象征,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

  温馨地铁

  武汉地铁有着“家”的温度

  为乘客提供舒适、温馨的乘车体验。一是注重车站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的结合。已开通线路多个出入口实现了与周边商场、医院等的结合,部分车站出入口还兼具过街通道功能;二是注重惠民便民设施的建设。车站设置了自助图书馆和报架,直饮水、公用电话、一卡通充值、母婴室、储物箱、急救箱、书报回收箱、轮椅、担架、防踏空安全条、ATM、银行网点、公共卫生间、婴儿尿布台以及女性候车区等;部分站点出入口还设置了自行车停放区;三是注重无障碍设施建设,每座车站设有垂直电梯、盲道、盲文、高低扶手和残疾人卫生间。随着运营经验的不断丰富,在后来线路建设中,地铁集团还不断优化人性化设施建设,如出入口加装智能雨棚,3号线男女厕蹲位设计数量增多、比例更加合理;3号线在国内首次采用空调侧出风系统,体感更加舒适。为确保乘客乘车安全,在列车门处安装宽度为40毫米防踏空胶条,站台两端还设置了竖形警示灯,一旦有人夹住,警示灯就将被挡住,司机就不会发动列车,有效提高了乘客上下车的安全性。

  文明地铁

  让市民走进地铁,以文化促文明

  为进一步丰富、完善地铁文化内涵,武汉地铁集团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活动形式更贴近群众、更贴近一线:举办了“走进地铁”、“走进社区”系列活动,让市民用自己的方式,抒发对武汉地铁的期盼、热爱之情;组织“地铁开放日”邀请地铁沿线社区市民代表,走进地铁运营施工现场,让市民走进地铁,了解地铁,理解地铁。

  首创“书香地铁”,在地铁车站设置自助图书馆,举办“地铁读书节”,在王家湾站设置国内首个“地下图书馆”,举办“图书漂流”、“我绘阅读”等活动,发行“地铁报”。5年来,武汉地铁在2、3、4号线有69个自助图书馆、共8万余册藏书。在武汉地铁,乘客读书已成为一种习惯,一道风景。“书香地铁”品牌被评为2016年武汉市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在武汉地铁,常年活跃着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伴随2012年12月28日2号线一期的开通,“地铁志愿者”这个名字闪亮登陆江城。5年间,在武汉这座大爱之城,志愿之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地铁志愿者。他们就像一颗颗志愿种子,在地铁空间春播秋收,并借助地铁干线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传播到三镇,引领更多热心市民加入地铁志愿服务队伍。5个年头,武汉地铁志愿者从100余人扩展到万余人,有私营企业家、老师、白领、企业主管、医生……这支充满着正能量的志愿队伍,随着武汉市一年通一条、二条地铁,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展三镇,每天服务百万乘客。

  在武汉地铁,市民排队已成常态。2012年,2号线一期工程刚开通时,武汉市民还没有形成排队乘车的习惯。为了在地铁里营造良好的乘车秩序,弘扬文明风尚,武汉地铁集团在各地铁站举行多场“先下后上,文明乘车”宣传活动,并把每月第一个周日定为“地铁排队日”。经过3年多的努力、40多个排队日活动的举行,乘客排队乘地铁已成为一种常态。

  地铁精神:

  打赢一场又一场抢险战

  从地铁走进武汉市民生活开始,地铁人“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以“诚信、敬业、高效、奉献”的企业精神为指引,把“听话、出活、干净”的干事精神贯穿始终,争相扛起“武汉精神”这一面旗帜。

  每一条线的建成都是一首赞歌

  武汉地质复杂,轨道交通建设难度大,可以说每条轨道交通线路建设“步步惊心、惊心动魄”。但武汉地铁集团有一个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建设团体,他们目标意识强,始终坚守最初的承诺,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常年以工地为家,经常5+2,白加黑,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能够冲锋在前,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能够连续作战,是他们用意志战胜了困难,用智慧排除险情,用汗血甚至生命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重难点,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抢险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最终保证了每年建成通车一条轨道交通线路承诺的兑现。

  2014年7月初,4号线二期越长江隧道与复兴路车站相接处,施工连续遭遇3次涌水险情,这是我市轨道交通开建以来遭遇的风险系数最高、持续时间最长、形势最严峻的一次险情。险情来势凶猛,形势非常紧急,如处置不及时,将导致车站被淹,越江隧道被废。700名地铁英雄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充分发扬勇于担当、团结一致、不畏艰险、不怕疲惫、连续作战的作风,夜以继日、不分昼夜,全力以赴投入到抢险中,打了一场漂亮的地铁越江隧道保卫战,经过一周艰苦卓绝的奋战,最终力挽狂澜,控制了险情,破除了越江隧道的风险,有效避免了重大次生灾害的发生;并一鼓作气,用2个月时间超常规恢复施工,确保了工程按期通车,也创造了我市轨道交通建设以来的一个奇迹。

  2015年2月,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香港路-惠济路施工区间发生涌水涌砂险情,一旦险情控制不住,后果将无法想象。武汉地铁建设者万众一心,在险情面前没有退缩,夜以继日顽强奋战,坚守开通目标,在专家的带领下,创新思路,提出了废弃右线部分隧道、重新开挖一条右线隧道,采用盾构加明挖法施工的方案,并不分昼夜,全力以赴恢复施工,在5个月内完成了事故恢复,比国内类似事故处理时间压缩一倍以上,为工程竣工通车奠定了基础。他们是武汉市2015年感动江城团体,被誉为“城市脊梁”。

  2016年7月琴台站至武胜路站区间左线因持续降雨造成水压过高,引起涌水涌砂,形势万分危急。地铁建设团体勇往直前,与专家共同会商,与时间赛跑,以超常规措施,全身全心投入,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并消除险情。

  这些惊心动魄的事还有很多,可以说每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建成的背后都充满了磨难和艰辛,都饱含了武汉地铁人的血泪。一直以来,武汉地铁人牢记企业精神,不讲条件,持久发力,始终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以一诺千金的诚信精神、克服万难的敬业精神、争分夺秒的高效精神、奋不顾身的奉献精神,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勇气和魄力,最终构建了今天的轨道交通网络格局,改写了城市交通格局。

  每名运营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为乘客提供“安全、准点、便捷、舒适”的优质乘车体验是轨道交通运营服务的最终宗旨。近年来,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持续优化,服务意识不断提高,乘客满意率持续提升,并保持了连续12年、4000多天安全运营纪录。今年夏冬武汉严重内涝和冻雨的气象灾害,地铁安全准点的运营保证了城市交通的通达能力,发挥了“城市脊梁”的作用,市民对轨道交通的依赖程度逐步提高。

  而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武汉地铁人默默地付出。他们始终牢记宗旨,秉行“乘客第一、服务至上”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坚持运营服务规范化、运营管理精细化,打造“微笑服务”品牌,构建“标准化班组”,全心全意为乘客提供无微不至的乘车体验。“地铁工匠”孙宏杰和“服务明星”姚婕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

  武汉地铁读书节现场

  武汉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创造的“武汉地铁奇迹”,其地铁模式、地铁速度、地铁质量、地铁文化、地铁精神都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武汉精神的生动写照,都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时代浪潮的一个缩影。

  在长期的发展中,武汉地铁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坚定支持、武汉地铁集团执着追求、社会各界支持呵护的地铁模式,这为地铁在武汉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地铁模式:

  举全市之力建轨道交通

  武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轨道交通建设,在武汉地铁集团成立之初,便确立了“地铁+物业”发展理念,即“珍珠项链”理论:以线路为项链,以周边物业资源为珍珠,轨道交通辐射带动周边资源增值,周边区域成长带动轨道交通客流增长,实现互动发展、彼此增值,形成良性循环链。

  市委市政府坚定支持

  让地铁成为城市发展格局的支撑

  为加快推动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次提出:举全市之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让地铁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格局的支撑,甚至引领城市的未来。并建立定期协调机制,成立由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担任指挥长的轨道交通建设指挥部,同时设立市轨道办,全面协调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工作。

  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暂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轨道交通建设管理体制规定》,明确了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体制以及轨道交通投资分担原则,提出“市区共建”机制,并支持地铁集团进行地铁小镇和地铁新中心等开发。同时,明确通过财政拨款和土地开发增值收益进行建设资金平衡。

  武汉地铁集团执着追求

  确立“五位一体”发展格局

  武汉地铁集团成立之初,市委市政府便明确了地铁集团集轨道交通建设、运营、融资、管理为一体。为深入实施“地铁+物业”发展理念,地铁集团构建了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运营、土地储备、项目开发“四位一体”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近几年,地铁集团又提出升级“四位一体”发展格局为“五位一体”,即轨道交通建设、轨道交通运营、土地储备、物业开发、资源经营协同推进,促进轨道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武汉地铁集团规划物业开发面积2000多万平方米,其中已建成部分项目,如常青花园站开发、王家墩科普馆、金银潭上盖物业等,还有多个物业开发项目正在与轨道交通项目同步建设,并成功推出了武汉市首个地铁上盖物业——地铁时代·常青城在网上开盘,仅用时8分30秒,所推出的345套房源即售罄,打破此前楼市“日光盘”的神话,创造了“分光盘”奇迹,展现了市场对地铁时代的“速度与激情”。

  同时,武汉地铁集团建立了“地铁+地铁小镇”发展战略,配套武汉市5个新城区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选址1.6万亩土地启动6个地铁小镇开发项目,实现“区域化、一体化、规模化”开发,有效回收地铁经济的外溢效益。未来5年将采取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土地开发模式(TOD模式),围绕轨道交通站点打造地铁小镇,形成“组团+轴向放射”发展模式。

  推进地铁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融资。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武汉地铁集团已经形成“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投融资模式,有效推动了武汉市轨道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武汉地铁集团通过银团贷款、发行债券(成功发行国内首单可续期公司债券、湖北首单企业超长期债券)、股权融资、BT融资、境外债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和融资工具,保障了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此外,还对轨道交通8号线一期工程采用PPP模式融资,该模式在武汉市第三轮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将全面推行。

  社会各界支持呵护

  给予更多包容与理解

  轨道交通线路建成后,缩短了城区的距离,三镇通达性加快,市民出行效率得到提升。社会各界对地铁建设更加包容、理解和支持。

  2014年8月,6号线4个站点同时施工,中山大道约2.6公里的路段全封闭施工,禁止机动车通行,封闭期为2年,涉及千余家店铺、10万余人的出行。施工前一年,交管部门已会同城建、市政、公交和地铁施工单位,提前百余次现场调研。中山大道封闭施工1年多,周边道路未被列入武汉市拥堵路段榜单。

  封闭的这两年期间,中山大道沿线居民、商户都给予了极大的理解与支持。大家都盼望并坚信,随着今年底6号线正式通车,这条百年老街一定会随着更便捷的交通,焕发出更多生机与活力。

  地铁速度:

  环通三镇,

  迅速改变城市交通格局

  地铁速度是个加速度。2000年,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开建,里程仅10公里。10年间,通车里程达28公里。随后,轨道交通蓬勃发展,2012年至2015年,每年建成通车1条线;2016年至2020年,每年建成通车至少2条线。2020年,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401公里。

  轨道交通建设正式开启——武汉轨道交通从无到有。1863年,世界第一条地铁在伦敦开通;此时,汉口刚刚开埠通商。1984年,武汉轨道交通研究工作正式开启。2000年,武汉第一条轨道交通开工建设;2004年7月,武汉第一条轨道交通线路1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2011年7月,1号线二期开通试运营。

  轨道交通建设全面展开——武汉轨道交通从线到网。“十二五”初,武汉市委市政府便提出了要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加快以地铁为主的城市路网建设,为武汉“1+6”城市格局服务。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要求,武汉地铁集团做出“2012年至2015年每年建成通车1条轨道交通线路”的承诺,正式开启“武汉地铁速度”。2016年起,武汉轨道交通建设速度更快,每年至少建成开通2条线路,将用不到20年的时间,走过伦敦140年历程(伦敦目前总运营里程410公里)。

  众所周知,轨道交通建设周期长,国家批复建设工期一般为54个月(4年半)。为确保轨道交通建设连续性,确保每年都有线路建成通车,武汉地铁集团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在推进上一轮轨道交通线路建设规划的同时,同步开展下一轮建设规划报批,并提前开展多条线路的工程可行性研究,一旦建设规划获批,立即组织工程可行性和初步设计评审,基本每条线都是提前5年就开始了前期工作。“十二五”期间,我市轨道交通3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等14条线相继开工建设,为“地铁速度”奠定基础。

  即便提前谋划,也有工期紧张的情况发生。但武汉地铁集团从未轻言放弃任何一个开通目标,他们推行科学管理,创新提出网络工期计划管理,为每条线制定了细化到天的工期计划,确保每个环节、每道工序有效衔接,环环相扣,保证项目工期可控。即便发生了重大险情,连专家都对按期开通发出质疑时,武汉地铁集团也从未放弃过,他们坚称“绝不做任何一个延期工程”,始终积极创新方式方法,挑战各种不可能,艰难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有效化解了多次重大险情,创造条件、创新办法开展联调联试,最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迎来了一次又一次开通的胜利,不折不扣兑现了“每年开通一条线”的承诺,一次次圆了市民的“地铁梦”。其中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用时4年、3号线一期用时3年半、4号线二期仅用时3年完成了建设,“武汉地铁速度”纪录不断刷新。

  2012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试运营,武汉迈入“地铁时代”;2013年、2014年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和二期相继开通,轨道交通穿江进汉阳,武汉三镇共同迈入地铁新时代,“工”字型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初步形成;1号线延长至汉口北,轨道交通首次延伸至新城区。2015年轨道交通3号线通车,成功打通“武汉地铁第一环”,实现了从“连通三镇”到“环通三镇”的新跨越。

  目前,武汉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已达126公里,今年底还将开通机场线和6号线一期,运营里程将达181公里,武汉正式迈入“地铁网络时代”。如今,轨道交通线网格局的持续完善正在逐步改写武汉交通格局,日均客运量已由“十一五”末期的0.78万乘次增至207万乘次,翻了260多倍,轨道交通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突破30%,基本达到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交主体地位。轨道交通为“住在武汉”注入新内涵。武汉地铁集团正在用实际行动让武汉市民感受着“武汉每天不一样”。

  轨道交通建设步入高峰——武汉轨道交通从网到密。接下来,武汉轨道交通建设规模还将持续扩张,目前,全市有12条线路、261公里同步在建,年内还将开工建设1条线,在建里程达278公里,建设规模稳居全国第一方阵,至此第三轮建设规划线路全部开工建设。至2020年,前三轮建设规划线路(401公里)将全部建成通车,在武汉形成“主城联网、新城通线”的轨道交通格局。

  同时,我市正积极推进第四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7—2023)的审批工作,拟新增轨道交通项目12个共397.6公里,预计到2023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800公里,在武汉市形成“环、快、密”的高效轨道交通网络格局,助力武汉成为更有竞争力更富活力的国际化大都市。

  地铁质量:

  铸精品工程 建百年地铁

  一条地铁线,质量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武汉地铁集团始终坚守“铸造精品工程,建设百年地铁”的建设理念,严把质量关,在这个城市里,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武汉地质和水文条件复杂,长江、汉江环绕汉口、武昌和汉阳,地铁线路必须穿越“两江”连“三镇”;武汉城市古老、人口密集,征地拆迁、管线迁改、交通疏解难度大,投入资金多;地铁建设起步晚,要与改革开放新形势和城市总体规划相适应,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等。建设武汉地铁的过程,也是地铁人同武汉独特的自然地理和复杂的施工条件作斗争的过程。武汉地铁人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轨道交通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管理,只有抓好管理,才能建设好地铁。武汉地铁集团从设计阶段就严把质量关,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层层召开专家评审会,层层把关,并不断优化设计,尤其是对重大方案、工程重难点更是多次研究,技术人员与设计人员群策群力,必要时召开专家专题论证会,确保工程方案合理。如越江隧道遇特殊地质、联络通道冷冻法施工、重大险情恢复施工等。同时武汉地铁设计人员负责跟踪整个建设过程,确保设计真正体现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与建设不脱节。在建设过程中,武汉地铁集团推行“三铁、五抓、三不惜”的管理理念,并创新性提出质量安全管理“六道防线”,充分发挥设计、监理、施工、业主、第三方监理、预警单位的联合作用,举合力确保轨道交通建设。建立了“互联网+轨道交通质量安全系统”,全面保障轨道交通建设质量。随着武汉轨道交通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武汉地铁集团逐渐形成了一整套适合自身的设计和施工规范标准。

  1号线一期

  通信、供电方式全国领先

  4年的建设工期仅用了3年半时间完成并一次性开通试运营,它是武汉地铁开创基业的工程,其土建工程荣获国家、湖北省、武汉市“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通信在全国第一个采用内嵌RRR的MSTP技术并开通的传输系统,信号在全国第一个成功实现基于通信的移动闭塞线路,供电采用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三轨”受电方式。

  2号线一期

  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创下5个“全国第一”

  建设突破多项施工技术难点,克服高水位区断层带、溶洞重灾区、基岩爆破开挖、人工杂填土超浅埋段、瓦斯隧道等困难,战胜了越江隧道施工、矿山法隧道坍塌、瓦斯爆炸、水位断裂带等一个个难题,工程建设创造了五项“全国第一”: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国内盾构独头掘进最长的区间隧道;国内埋深最大的地铁隧道,最深处达46米;国内水压最高的地铁隧道,达5.5bar;国内首条在江底修建带泵房联络通道的隧道。2014年,该工程获全国、湖北省、武汉市“市政金杯示范工程”奖。

  4号线

  攻克8条隧道近距离交叉重叠的技术难题

  这是武汉第二条穿越长江的地铁线路,其一期工程克服了岩溶地层、膨胀土层、粉细沙淤泥质土互层等不良地质地层施工困难,避免了盾构穿过武昌火车站站场、部分狭窄区段及与2号线隧道近距离交叠支撑等风险,突破了多项施工技术难点。二期工程成功控制了越江隧道盾构吊出期间涌水涌砂重大风险,突破了钟家村站两端区间8条隧道近距离交叉重叠、穿越、脱离的技术难题,攻克了深达48米越江风井施工技术难点。

  3号线一期

  突破30米超深地层出洞难题

  攻克了越江隧道泥岩段地层盾构掘进技术难题,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香港路—惠济二路区间地面塌陷险情处理,突破了香港路站30米超深地层端头加固及出洞难题,化解了多项风险,创造性完成了武汉商务区站大平面基坑支护施工。

  机场线即将投入运营 记者李永刚 摄

  3号线武汉商务区站 记者任勇 摄

  常青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常青城(效果图)

  武汉地铁迈入千车时代

  本版撰文:记者张晟 通讯员常敏 袁永华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武汉地铁集团提供

  2012年,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营,武汉跨步迈入“地铁时代”;

  2013年、2014年4号线一期和二期相继开通,1号线延长至汉口北;

  2015年,3号线通车;

  今年底机场线和6号线一期将开通。届时,武汉轨道交通通车运营里程将达181公里,武汉正式迈入“地铁网络时代”。轨道交通为“住在武汉”注入新内涵。

  武汉地铁集团用实际行动让武汉市民感受着“武汉每天不一样”。

  机场线天河机场站 记者李永刚 摄

  迎接市第13次党代会

  地铁标准化服务 记者李永刚 摄

责编:王玉涛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