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中心 > 精彩推荐

市民共享"民生武汉"

2011-06-02 07:24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日报 记者 李晓萌)昨悉,《市委市政府关于2011年改善民生工作的意见》已完成最后修改,即将正式发文。这是我市首次出台民生工作综合性文件。完成《意见》确定的8大方面、39项具体工作任务,仅市财政(含上级转移支付)投入就将超过23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民生投入年年刷新纪录,折射出市委、市政府不变的民生追求——发展成果由市民共享。

  今年,“为1.2万余名听力残疾人免费安装闪光门铃”纳入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紧扣“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近年来每年推出新免费项目,目前免费公共服务已达30余种,成为全国免费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

  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截至去年底,我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主要险种的覆盖率分别达到93%、97%、90%、84%和80%,全市统筹范围内的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十五”期末的580元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1268元。今年,这张社保大网将覆盖更多人群:解决全市关闭、破产等困难企业退休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全民医保年内基本实现;将“五七工”家属工、支农返汉人员、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职工等6万多人纳入养老保险。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紧扣民之所急。“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连续5年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适用房开工总面积达1099.09万平方米,落实廉租房房源40259套,10万余户中低收入家庭受益。

  群众叫好的“民心工程”,力求精益求精。2006年,我市首度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买单”为80岁以上独居困难老人请保姆。次年,这项政策惠及面拓宽到6个远城区的农村老人。到今年,全市2.5万余名无养老保障、无固定收入来源的70岁以上“两无”老人,均可每人每月享受100元养老生活补贴。5年来,政府资助门槛逐年降低,已累计为全市城乡4.7万名老人发放了养老补贴或提供养老服务。

  展望“十二五”,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建设人民幸福城市”:努力实现GDP与市民幸福感同步提升!

民生武汉 公共服务

30余项目免费 走在全国前列

  

昨日,孩子们在中山公园享受音乐喷泉。

 

  每天12万人次骑免费自行车

  2009年5月,我市在7个中心城区和两个开发区启动便民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截至目前,免费自行车已办卡100多万张,每天为市民提供约12万人次的免费服务。

    今年,市政府计划新增100个服务站点,增加投放2万辆自行车,使全市服务站点达到1200个,自行车总量达到7万辆。

    据了解,我市公共自行车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建成2000个站点,覆盖中心城区,平均每300米就有1个站点。

  62座公园向游客敞开怀抱
  

  如今,全市已有62座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每年免费接待晨练者1600余万人次。

    另外,我市还有包括南干渠、南岸嘴等游园在内的400余个城市游园向市民免费开放。免费对外开放的公园占全市公园总数92.5%,若算上城市游园,我市公园绿地免费开放率达99%。

  “两免一补”扶助20多万学生

  2008年9月1日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律免除学杂费;对所有农村地区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免收义务教育教科书费。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约20多万人,其中农村7.7万住宿生免交住宿费,1.1万贫困住宿生有补助生活费。

  1000余座公厕免费开放

  2008年3月5日,作为当年市政府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由政府投资建设的834座公厕免费开放,其中412座24小时开放。

   去年,我市按每座公厕每年投入6000元管理维护费用标准,改造了223座社区公厕,使城区免费公厕达到1000余座。详细

民生武汉 社会保障

密织保障网络 生活更有尊严

  

 

汉阳区200多名特困大学生、中小学生获得总额8万元的助学金。

  武汉现有残疾人43.8万人,3年来全市构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活得更有尊严。

     近5万重残人实现“应保尽保”。放宽残疾人低保“边缘户”标准,并给予重点救助和帮扶,落实15项低保配套制度,为4万多名低保残疾人按月发放定额生活补助、专项补贴、物价补贴和单亲补助。用水、用电、用气予以补贴或减免。为5000余名精神残疾人药物补贴,每年补贴资金600万元。

     此外,每年还为6000多名因重大疾病或灾害导致贫困的残疾人家庭实施临时救助,为近万人次残疾人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扶贫济困。

     去年,我市还出台政策,对安置残疾人较多的企业给予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等8项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详细

民生武汉 难点探解

倾听民生诉求 破解身边难题

  

昨日,汉阳区团委和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行贫困孩子爱心圆梦公益活动。各社区的100多名农民工子女和贫困孩子来到中华奇石馆,观看恐龙、猛犸象、铲齿象等远古史前动物的化石。

  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近年来,针对群众反映最突出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市委、市政府积极探寻破解之道,陆续出台给力举措。

  就业困难群众包括大龄失业人员、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人员、失地农民、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或者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员、残疾人、各级社会福利机构供养的成年孤儿和社会成年孤儿、毕业一年以上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成员等。

  全市将通过三大途径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众。

  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将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岗位补贴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的60%,社保补贴包括单位缴纳社保全额部分。

  鼓励个人自主创业。个人自主创业可申请5万-7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最高可申请20万元,并享受每年最高8000元的税费减免。

  鼓励企业招录就业困难群体,给予企业税费减免,按招录人员人数给予企业缴纳社保部分的全额补贴。详细

“两型”试验跨步迈向“武汉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三个台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居第5位。

  经济总量的跨越式发展背后,武汉用“两型”为这组令人振奋的数据,加上了一组形容词:幸福、绿色……正如省市领导在部署今年武汉的经济发展时称,对于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再多的GDP,我们也不能要!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而持续快速的最好捷径是什么?2007年底,两型社会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复,武汉手持这块金字招牌,凭着“敢为天下先”的城市精神,完成了三年行动计划。

  如今的武汉人,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已随处可见到“两型”的烙印——

  历经三年的摸索,武汉的经济、老百姓生活,更重要的是发展方式,已初尝“甜头”,而今,武汉人瞄准了这个方向,坚定了“两型”的理念,大跨步迈向“两型”发展的“武汉模式”。(详细)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