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人"容易生病?
这些人的人际交往方式实际上很不健康,也不会有好的结果。他们自以为对别人很好,外表上看对别人也很关心,但是如果我们不客气地揭穿他们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所谓的对别人好,实际上是一种“施恩图报”。他们实际上希望自己对别人好,别人就应该很感激他们,反过来别人也应该对他很好,甚至应该满足他的任何要求。他们的“善良行为”实际上不是出于内心对别人的真切关怀,而是一笔放给别人的感情债。别人虽然不是心理学家,不能像我这样分析他们的心理,但是在直觉上就觉得不对劲,就是不喜欢他们这样的人。说穿了,他们是在作秀,秀一种善良。不是身边的人,也许还觉得他们很善良,但是越是他们身边最近的人,不对劲的感觉就越明显。身边的人觉得不对劲,但是却说不出理由,因为善良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他们都做了;虽然说不出理由,但是他们身边的人就是不喜欢这些“善良的人”。比如过去名噪一时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人人都说她善良,可是她丈夫就是不喜欢她。
《篱笆*女人*和狗》中的女主人枣花,也是公认的善良女人,可是她的丈夫也怎么看她都不顺眼。
他们这样的人,对别人很好,但是却往往不能换来身边人真心的喜欢和爱,于是就会非常不满,觉得身边的人亏待了他,对他不好,于是心中会有不少的怨气。再加上任何人之间都会有冲突,他们这样的人再冲突的时候,总是委曲求全,克制忍让,不表达不满情绪。而不满情绪不表达就不会消失,所以天长日久,他们内心中郁积了很多不满和怨气。他们越想让自己善良,就越压制自己的表达,结果反而是心中怨气越积越多。他们越想把乐观豁达的样子给别人看到,内心中就越悲观或愤怒。这样的人最后就成为一个内心中怨气冲天、一肚子恨意的人,但是外表上还是善良贤惠。
他们不敢表达不满,到这个时候就更不敢说,因为如果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大家就会发现这些所谓善良的人说的话会非常刻毒。他们自己不知道,但是实际上他们对别人充满怨恨和报复的欲望,而他们又没有勇气去报复别人,况且那也不符合他们长期为自己塑造的形象——于是他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生病。
生病了,就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生病了,就控诉了身边的人的邪恶和不公;生病了,就可以让别人服从自己;生病了,就可以让别人内疚——
于是,他们的潜意识就会让他们生病。越重的病,越有效果。
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得病后,都达到了上述的目的。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人生病后,他们身边的人都会受到惩罚,都不会活得很好。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病人虽然很善良,但是,他们身边的人不会因此生活得更幸福。如果我们不管他们怎么说,只看结果,我们就会发现这些病人身边好象总有一些人干坏事,总是莫名其妙地对主人公不好。
《绿萝花》中的主人公伊蕊很善良,但是她身边的人好象都不够好:她的生母、妹妹对待她的方式象泼妇,她的养母对她冷嘲热讽、弃如敝履,她的父亲对她不尽责任,她身边的安萍、李国豪也都用各种方式折磨她。为什么她身边的人都这样不好,为什么不好的事情都在她身上发生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身边的人都不好;是因为她的行为方式,使得身边的人都只能做得不好。
归根结底,他们的症状有两个,伪善和受虐倾向。这两个症状都是“口欲期固结”的表现,伪善就仿佛一个小孩“装做好孩子”,受虐仿佛小孩子“装可怜”,目标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
中国之所以盛产伊蕊,是因为中国人长期得不到足够的爱,长期缺乏真爱。
但是伊蕊们的方式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效果。
你不表达自己的需要,谁知道你真正要什么?你委曲求全,谁知道你心中不喜欢别人这样做?你假装很大度,谁知道你心中很不愉快?你不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当然别人就会不尊重你。
他们在内心中,实际上是希望别人能主动地满足他们没有明说出来的愿望,“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他们对别人表面上没有要求,但是实际上要求很多,他们要求别人能猜中他们的心思,而且能顺着他们的心思做。那些说自己什么都不要的,实际上要得最多。
但是,他们要不到,他们还只好生病。现实生活中的伊蕊们,可能会有一些慢性疾。如果她的这种臆病心理太强烈,则真的有可能生重病,甚至也有可能生癌症或白血病。现代医学已经在逐渐接受心理学的结论:消极情绪是癌症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或许可以算是弄假成真,本来得病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人际控制手段,结果真得了重病却会危及生命。
在我们看来,如果一个人为了心理防御和人际控制,结果让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这买卖是太不值得做了。但是,他们的潜意识中却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的内心中实际上非常抑郁,他们活着得不到真正的爱,为了得到爱,他们愿意拼死一博。就算死了,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因为他们淤积的抑郁太多了,所以在潜意识中他们反正是不想活了。在心理象征的意义上,癌症象征着对生命的放弃,而白血病除此之外,还有象征“没有了血”,而血液就是“生命之火”或生命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