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美食节“怪名”小吃格外火

2009-10-03 11:31 来源:
调整字体
(武汉晚报)(记者 王丹妮 通讯员 张春林)棺材板、蚵仔煎、度小月、十八王公肉粽、刈包 ……2日是黄金周里,美食节最火爆的一天,“怪名字”的小吃格外受宠。

  上午10点左右,记者来到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前,也许是第一次在人流量如此大的地点办美食节,广场上几乎是人挤人。一些卖肉串的摊贩,全都放起了劲爆舞曲,随着升腾的油烟,人们扭动着身体,现场气氛热烈。

  记者走了一圈之后,发现越是怪名字的小吃摊前,排的队越长。如采用纯番薯粉和牛奶作主料,再配上新鲜的蚵仔、小白菜,用猪油煎的蚵仔煎,口味甜中带咸、咸中带辣正合武汉人口味,几乎人手一份。还有源自福州的刈包,做法有些像汉堡,在馒头皮上夹肉料、酸菜、香菜、花生粉、甜辣酱或山海酱,但价格只有汉堡包的一半,吸引很多人前往尝鲜。最有意思的是 “棺材板”了,虽然它只是一块面包,将中间挖空,填入鸡肝等作料,然后再盖上一块面包,油炸着吃,外枯内软。 但棺材板因意味着“升官发财”,多被男子们抢了。

  为何小吃都要叫怪名字呢?据主办方市饮食服务处介绍,这些“怪名小吃”多为台湾小吃。第九届美食节就曾是台湾小吃美食节,而这些受欢迎的小吃也就成了美食节的“传统节目”。而据台湾同行介绍,台湾人尝小吃讲究不怪不出名,但每一怪后面也都会有相应的故事,也就成就了小吃的内涵。

责编:吴慧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