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自行车路网覆盖武汉三镇
但是,绿色出行的迅速发展,让自行车“行车难,停车难”的状况雪上加霜,也让武汉市委、市政府揪心。
今年春节前,武汉市长阮成发提出“尽快恢复重建三镇自行车路网!”。昨日,一份由武汉市城建委组织完成的《近期武汉市城市非机动车道系统改善方案》揭开盖头,向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现状]
三大障碍成梗阻
据参与编制《近期武汉市城市非机动车道系统改善方案》的武汉市政院有关专家昨日介绍,武汉非机动车交通系统主要存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长期以来武汉存在“以车为本”的道路规划和设计观念,对非机动车交通缺乏专项系统性的规划,导致非机动车交通无法与其它交通方式系统实现有效联系,发挥交通功能。
其次,非机动车交通设施不全,基础设施不足,功能不完善,导致自行车“行车难”和“停车难”。如路段上隔离栏杆破损、标志标线不清、电力杆线迁移不到位、排水井井盖丢失等,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自行车交通出行的连续性和可靠性,影响了自行车的安全、顺畅出行。同时,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公共设施、居民小区周边停车设施的不足也使非机动车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在机动车、非机动车隔离路段上,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违章停车和行车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各种路边商贩的占道经营也严重影响了非机动车道和行人的通行。
[措施]
三个方面一手抓
针对以上问题,武汉市政院提出,从以下三个方面改善非机动车道系统,包括非机动车道改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改善和横向过街设施改善。
非机动车道改善:对部分非机动车道加铺彩色沥青路面,并设置隔离栏杆,或施画震动标线,防止机动车侵占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一般宽3.5米左右,部分次干道可将机动车道适当缩窄,为非机动车道腾空间。对占道经营严重的非机动车道,则通过加强管理来改善。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改善:其中:免费自行车点位布局将结合非机动车道改造方案进行,重点是轨道站点处的点位建设;公共自行车停车设施建设随非机动车道改造同步进行,优先考虑在轨道站点、公交站点、商场、银行等周边进行建设,同时考虑换乘的方便性和步行的可达性。
横向过街设施改善:其中2010年拟新建30座以上的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平面二次过街设施随道路非机动车道改造进行,可在马路中间用栏杆隔离出自行车安全岛,自行车过马路时可在此暂停。
[方案]
三年规划两步走
《近期武汉市城市非机动车道系统改善方案》确定了武汉市近期三年(2010-2012年)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思路,一手抓在建、待建市政道路工程的非机动车道路建设,一手抓既有道路的非机动车道改造。
既有道路改善的总体思路以重要交通走廊为轴线,以线带面,结合相交道路进行改造,在时间上考虑到2010年轨道1号线全线通车,2012年轨道2号线、4号线通车,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2010年):汉口地区形成“一线三区”,以轨道1号线为轴,重点改善古田、百步亭和汉口老城区内与轨道1号线相交的道路;汉阳地区形成“一线一区”,以汉阳大道(龙阳大道-滨江大道)沿线道路和汉阳老城区为重点进行改善;武昌地区形成“一线两区”,以和平大道两侧相交道路和武昌老城区道路为重点进行改善。
第二阶段(2011-2012年):主要围绕轨道2号线、4号线周边路网进行建设,形成“两轴七区”的非机动车改善路网格局。
2010年总共高标准改善非机动车道路112项,长164.6公里,同步新建464处公共自行车停车设施与71处二次过街设施,总投资5536万元。市政府批准该方案后,具体改善的道路名称将向社会公布。
责编:张哲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