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诚信”探访曹祥泰百年传奇

2014-06-26 22:28 来源:
调整字体
(长江网记者 吴晓敏 通讯员 潘露)每年端午节期间去司门口的曹祥泰排队买绿豆糕,已经成为很多武汉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曹祥泰130年的历史中,坚守老配方、所有工序一手抓,让一块小小的绿豆糕成为“中华老字号”的百年诚信产品。

  诚信买卖“曹一把” 坚守百年传统配方

    曹祥泰创始于1884年,第一代掌门人曹南山的创业史,却要追溯到1863年。父亲因病逝世,13岁的曹南山一个人扛起养家的责任。从卖炒货时,从不缺斤少两,大把大把的抓,而被人称为“曹一把”,一直到后来卖水果赚下第一桶金,曹南山始终坚持着买卖人的诚信大方。

    依靠这笔“创业资金”,1884年,曹南山开起了自己的杂货铺,后来还开了“祥记”、“福记”、“寿记”等分号。后来曹南山的长子曹云阶接办杂货店,并办起了糕饼坊,自制中式糕点,根据分号名称,取名“曹祥泰”,赫赫有名的绿豆糕由此诞生。每逢节假日,店铺门口买糕点的人总是排起了长队。

    这一个个长队,从百年前排到了2014年。为何小小的绿豆糕能撑起一个品牌让其百年不衰?“百年来,我们一直坚持着绿豆糕的传统配方。”武汉市曹祥泰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现任总经理卢耀武给出了答案。现在市面上很多绿豆糕都是用蚕豆、豌豆做原料,但“曹祥泰”依旧坚持赤豆为芯、绿豆为表的传统配方。

    然而说得容易,坚持却不易。这个传统配方背后,却是利润的退让。“相比于绿豆,蚕豆、豌豆的出粉率高,价格低,但是口感粗糙。”卢耀武介绍,豌豆的出粉率在8成以上,绿豆的出粉率则仅为6成,但价格却是豌豆的3倍。  

    不但不能用其他豆类代替,就是绿豆都要精挑细选。每年夏初收获季节,曹祥泰就会派人到本地乡下、河南、陕西等地收购优质绿豆,因为这些地方的绿豆口感清爽。“曾经试用过颗粒大、出粉多的东北绿豆,但是口感比较腥和粗糙。”除了绿豆,其他配料曹祥泰也是极尽所能来做到极致,曾为了绿豆糕中使用的绵白糖,卢耀武到处托人找到一名老师傅传授制作工艺。

    “眼睛、耳朵、鼻子都可以欺骗你,但你的舌尖却永远不会欺骗你。做食品生意的,选料、用料非常关键。”卢耀武说。

    时至今日,曹祥泰的绿豆糕不仅用传统的配方,也坚持着传统的纸包装,绿豆糕也成为曹祥泰点心最具特色的产品。每到端午节,曹祥泰的绿豆糕都供不应求,门前排队最长时可延至江边,被称为“武昌一绝”。 
 
    所有工序一把抓 让百姓“吃得放心” 
 
    百年来,“前店后厂、所有工序一把抓、做鲜卖鲜”是曹祥泰一直坚持的传统制作工艺。历经公私合营、多次更名。1993年,曹祥泰在司门口处原地重建,面积由原来的3000平方米扩大至6000平方米,但“前店后厂”的设置却没有改动,一楼是门面,三楼、四楼是加工车间。“所有的工序,都是我们自己完成。”卢耀武介绍,从选料、加工、包装到售卖,都由曹祥泰自己的员工手工完成。曹祥泰的绿豆糕一直坚持不用防腐剂,常温下只能保存7天,但工人制作讲究,每次质量抽检都顺利达标。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降低成本,曹祥泰尝试着把采购好的绿豆交给其他企业加工成豆粉,但感觉到绿豆粉的口感有差别后,曹祥泰连忙将豆子拉回来,全部自己加工,虽然增加了成本,却让他们更加放心。

    “所有程序自己加工,成本高,价格上没优势。”卢耀武说。绿豆糕现在是28元钱一包,比市场上同等商品贵了不少,却在民间竖起良好的口碑。去年端午节期间的产量是15万斤,今年就增加到了18万斤。

    长江网记者在曹祥泰采访时,发现早上9点多就有不少市民前来购买糕点。45岁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吃曹祥泰的糕点,小时候是由父母买给自己吃,如今是由她买给下一辈们吃,曹祥泰的糕点已经成为她家里的常备小吃了。为何对曹祥泰的糕点情有独钟?李女士笑道:“感觉店面蛮干净,让人比较放心,当然最关键一点,味道是别的地方不能比的。”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曹祥泰却一直给市民们带来好的口感、美好的回忆以及放心的品质。卢耀武告诉记者,下一步他准备做透明工厂,让顾客们亲眼见到糕点的制作过程,让他们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做食品,就是做良心。”卢耀武说,2006年,曹祥泰成为我市第一批申遗成功的“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的工艺可以随时代的进步改良,但配方、工艺、方法背后的质量标准动不得,它是质量的保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责编:江尚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