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平:孟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上海社科创新基地华东师大文化观念与核心价值课题组 陈卫平
□ 在治国层面,孟子的仁政蓝图有着涵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丰富资源。孟子的仁政以“制民之产”即解决民生为基础,直接涉及到富强的问题,提出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富民的起点
□ 在社会层面,“义”和“礼”也存在着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资源。义作为社会应当如此的价值准则,包含着对自由、公正的思考。义作为人们行为的道路,尽管有着自由选择的空间,但不能突破无耻的底线
□ 在个人层面,“智”和“诚”(信)更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基因。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所谓“智”主要是理性的道德判断能力,而这样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否正确,最关键的是在两者处于价值冲突时如何处置
儒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孔子和孟子则是儒家原创时期最重要的代表,因而后人常以孔孟之道指称儒家。孟子的思想主要见于《孟子》一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孟子的思想正是这重要源泉之一。
五常之道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传统社会在汉代以后,儒家成了主导的意识形态,其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至今人们还在说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是儒家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开始。董仲舒提出:“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将这五者联结为一体,称之为“五常之道”。“仁”的重要含义是仁政,回答建设什么样国家的问题;是行仁政还是施暴政、苛政,就是判断国家是否合乎民意的价值标准。“义”和“礼”,主要含义是以崇德向善作为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回答造就什么样社会的问题;是遵守礼义还是贬黜礼义,就是衡量社会是否清明健康的价值标准。“智”和“信”,主要含义是个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交往行为中优良的道德品质,回答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是明辨善恶、诚信笃实还是混淆善恶、欺诈无信,就是区分个人是否人格高尚的价值标准。
孟子为五常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仁义礼智信在孔子那里已经分别有过论述。但孟子首先把仁义礼智四者并列,联系在一起,并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话,说明仁义礼智是民众崇德向善的价值准则:“《诗》曰:‘天生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认为就像任何事物都有规则一样,仁义礼智就是培育民众的准则。孟子还首先提出了“仁政”的概念,把“仁”由原来的道德规范扩充为国家政权的价值准则,即“以德行仁者王”。孟子也多处谈到“信”,将其视作“人伦”中的基本道德品质,更值得一提的是他首先把“诚”作为贯通天道和人道的哲学范畴提出来,并以“诚信”合称来赞扬舜,以为只有出于内心的诚意,才会有交往主体的互信。这是以后董仲舒的五常之“信”以诚实为主要内涵的思想基础。
五常的内涵及其被确立为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对于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