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事,求实效”在从政起步的地方他真刀真枪干
习近平带领县委工作人员在正定街头发放《民意调查表》 图片来源:《习近平在正定》
讲述人张金贞:
“他就是普通小伙子的样子,话不多,普通的饭,没有特别安排菜。”
讲述人黄菊梅:
这位年轻的“县官”,将自行车扛在肩上、踩着河滩地的泥泞就来了,裤腿还打着卷。
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习近平任河北省正定县委副书记和书记,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
当时未满29岁的习近平放弃北京的优越条件,主动要求下基层锻炼,到正定县赴任。
在正定3年多时间,习近平带领正定人民甩掉“高产穷县”的帽子,走上致富路。他保护古树、文物,上下奔走,引进让正定受益至今的旅游项目。他骑车调研正定全部25个乡镇、222个村,把办公桌搬上田间街头,听取群众意见,与当地干部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
离开正定后,习近平每次回正定,当地人都叫他“老书记”。
5月30日至31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河北省正定县,走进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
调查走访察实情
他带领人民甩掉“高产穷县”帽子
今日正定,暖风中道路宽阔,秩序井然,风光如画。正定国家级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内,作物茁壮生长。
37年前,习近平刚到正定县时,这里还是一个“高产穷县”。三角村,习近平骑车调研的第一站,他在这里看到农民真实的状况。一边是全县首个亩产过千斤的村,一边却是“粮食不够吃”。
5月30日,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三角村,村里的永久性保护农田上,有村民在劳作。
当年,三角村的高产远近出了名,但实际情况是,村民偷着出村买粮食。
吃不饱,是因为上交得多。老县长程宝怀曾回忆,高征购当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一个重要条件,没人敢提出异议,但习近平直言,“学大寨先进的三角村,亩产过千斤,可农民还吃不饱……咱们正定县实际是个‘高产穷县’!”
经习近平等人向上反映后,上级决定把每年正定县征购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了2800万斤。“你为正定人民办了一件大事,正定人民永远忘不了你。” 程宝怀那时对习近平说。
1983年,正定在河北省开创先河,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制,极大激发了农村的生产力。
不仅要为群众减负,还要增收。习近平提出,正定走“半城郊型”经济发展思路。程宝怀说:“近平同志离开正定30多年了,但正定一直在沿着这条路子走,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长江日报记者在正定县看到,滹沱(hū tuó)河两岸,曾经荒芜的河滩地上,绿意盎然,发展现代农业的农民住进高楼,小区内成排轿车停放整齐。
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
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30多年前,他在正定就在践行这一信念,坚持和人民“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
记者看到,三角村村民、84岁张金贞的家庭相框里,除了祖孙三代人的照片,还有一张剪报照片,这是1985年张金贞公公冯玉明和年轻的习近平的合影。张金贞视为家庭最大的光荣。
冯玉明当时是河北省劳模,全县闻名的种棉能手。据时任正定县委宣传部通讯组组长高培琦回忆,习近平到三角村下乡,看到冯玉明正在棉花地里忙碌,他一把握住冯玉明的手,谦虚而又诚恳地说:“冯伯伯,您好,我今天是来跟您学习种棉花的!”
张金贞介绍,当年习近平来村里到冯家吃饭,“他就是普通小伙子的样子,话不多,普通的饭,没有特别安排菜。”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说“撸起袖子加油干”,1984年调到正定县委办公室资料组工作的石文生曾回忆说,“脑子里呈现出来的,就是他当年带着我在三角村帮农民干活时撸起袖子的画面”,“他的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当时我就吃了一惊”。
76岁的塔元庄村村民黄菊梅还记得,这位年轻的“县官”,将自行车扛在肩上、踩着河滩地的泥泞就来了,裤腿还打着卷。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塔元庄村考察,走进黄菊梅家中,与一家三代围坐在一起,问起家庭收入、孩子读书、村里的公共服务等。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刻,黄菊梅心情激动难平。
上世纪80年代初,塔元庄村是全县有名的穷村,人均耕地只有3分多,绝大部分是河滩地。习近平号召村里向荒滩、沙地进军,指导在沙滩种植适宜作物。
5月30日,通过无人机航拍,长江日报记者在塔元庄村看到近2000亩的森林呈现在滹沱河畔。
知之深 爱之切
干事创业干一件成一件
5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正定县委门前看到,两棵遒劲的古槐相对而立,树体粗壮,需要两人合围才能抱住,不时有行人驻足拍照。
习近平到正定后不久,询问古槐的年龄,后来经鉴定,其中一棵是元末明初所植,已经600多岁了。
由古树开始,习近平对正定古城的古树、古寺、古城墙进行全面的保护。
“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习近平在《中国青年》1984年第5期发表的文章上如此描述。如今正定的古建、古物、古文化遗址都划出保护范围,竖立了明显的标志。
2019年5月31日,“荣国府”内外,游人络绎不绝,可以听到南北不同的口音。这是87版《红楼梦》的实景拍摄地,30多年过去,这里依然吸引各地游客来访。正定人都知道,这是习近平当年引进的项目。
1983年,中央电视台筹拍大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寻找地方政府共建外景基地。习近平提议把临时外景变成实景,为正定留下一处带不走的旅游富矿。
然而,350多万元的投资,对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县城谈何容易,争论声不绝。习近平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旅游,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只盯着眼前。”他四处奔走,找到省市政府、企业多方筹资。
1986年,《红楼梦》拍摄基地“荣国府”竣工,此时习近平已离开正定到东南沿海工作。开放第一年,荣国府带来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700多万元,极大带动了正定旅游业的发展。
习近平在正定任内,还为正定留下了一个“国球基地”的基础。5月31日,长江日报记者在正定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奥运五环旗十分醒目。来自不同国家的运动员正在紧张训练,击球声不绝于耳。
据介绍,基地创建人王庆广,最初在正定留村办了业余体校,条件艰苦时就在大树底下搭台子训练,有次为了到外地比赛,甚至徒步走了3天。习近平建议王庆广将体校搬到县城,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培养对象。
去年6月,王庆广老人去世。他生前曾回忆:“习书记很有眼光,我们还是小小的村体校的时候,他就看到了我们未来的前景。”
从1984年到1986年,王庆广将体校搬到了县城。从邓亚萍、乔红、王涛、吕林,到刘国梁、孔令辉、王楠等几代世界冠军,都曾在这里训练后出征,这里被国家乒乓球队誉为福地。作为中国乒协国际培训中心基地,这里为中国和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贡献。
本版稿件/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刘睿彻 李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长江日报特派记者彭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