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调整公交线路改善出行难
江城公共交通分担率 按城市公交服务人口计算,我市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16.71标台,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12标台/万人,高出4.71台/万人;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为23.4%,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20%,高出3.4%。昨日,市公交管理办公室负责人透露此信息。 据了解,我市现有公交汽(电)车线路267条,轮渡航线9条,汽渡航线2条,运营线路总长5151.3公里,线网总长1039.7公里。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从当前公交运营结构和运力看,不同档次的公交车、船和运营规模,基本满足了不同层次乘客出行的需要。 2003年以来,市公交管理部门按照《武汉市公交线网优化方案》,逐年优化线网结构,重点加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开发区、化工新城、金银湖等6个地区及梅子路、幸福大道、阳逻大桥等到6条道路的线网布局,进一步扩大线网覆盖面。新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265条次,填补了60余个偏远新建小区的交通空白,连通了市区数十条道路,居民以公共交通方式出行的比例达到23.4%,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从5.97下降至4.95,公交线路覆盖率达90%以上,市民出小区步行5~8分钟即可乘坐公交车。 城乡公交一体化积极推进 2006年6月12日,江夏区城关纸坊与武汉中心城区之间的公交车顺利开通,主城区与江夏区实现“公交一体化”。惠及江夏群众和江夏周边大批武汉高校、企业数十万人的出行,给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提供了有益的借鉴。2007年,291、292、231路以及今年293路、295路和黄陂区内611路、612路公交线路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边远城区市民的出行。 此外,东西湖区吴家山地区的小公汽纳入中心城区公交管理范围,新洲、汉南、蔡甸等远城区客运公交化改造正在稳步推进,使城市公交客运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 公交车辆提档升级 近几年来,武汉公交行业以每年500~600台的速度对公交车进行更新换代。2003年以来,共投入10.686亿,更新车辆3520台。目前,全市已拥有空调车3643辆,占公交车总数的55%。 公交车能源呈现多样性,促进“两型”公交建设。截至2007年,新改装LPG公交车1250辆,占车辆总数的18.9%,CNG公交车801辆,占车辆总数的12.1%,50台混合动力电动车运营状况良好,有力促进了“两型”公交建设。 公交场站建设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场站设施是公交的立身之基。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公交场站用地达78. 18万平方米,公交停车场、枢纽站56个,公交站点2400多处。我市公交管理部门先后在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全市主干道建不锈钢候车亭达800多座。 目前,75名保洁“蓝马甲”活跃在武汉三镇,每天为千余座公交站点保洁,使公交站点保洁工作逐步走上日常化、规范化轨道,改善了乘客候车环境。 智能化公交管理不断发展 一是安装应用公交电子信息查询系统,并在武汉交通政务网上运行,实现了市民在网上查询公交出行信息。二是加大GPS、CIS公交调度系统、营运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第一阶段已经验收。三是配合武胜路公交枢纽站和新荣村客运站的使用,制作安装了公交线路导乘图和候车设施,开展了智能公交系统的可行性调研。四是推广使用IC卡乘车,电子月票和IC卡量稳步提高,IC卡累计发行量已达240万张。2007年,8+1城市圈中,仙桃、大冶两城市已建立公交刷卡支付系统。购卡者可以在当地刷卡乘车,到武汉用IC卡同样有效。目前,IC卡在向乘车、购物、旅游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正在加大向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力度。
高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标准3.4%